閱讀歷史 | 找書

中國檔案—高層決策寫真分章閱讀 22

哲夫 / 著
 加書籤  滾屏 朗讀

1976年10月,曲格平授卸去中国常驻联国环境署代表职务,从罗毕乘机回到北京。曲格平授在罗毕期间,对西方国家环境政策量研究工作,井结中国的况有些考虑,认为中国的环境治理,必须从立法开始。

海量小说,【哈奧中文網】

当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,经两年起草和广泛征意见,1979年9月五届第十次常委会通了《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(试行)》,从而结束了中国无环境保护法的历史。

曲格平授参与了立法,认为其中有四点特别值得提。

是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并确定其职能。如果建立完整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系,环境保护只能留在原地踏步。经积极努争取,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被写了环保法。法中规定:国务院设环境保护机构,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设立环境保护局。市、自治州、县、自治县据需设立环境保护机构。

二是明确了环境责任,建立了排污收费制度。从1973年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,工厂和工业部门直认为排放污染是理所当然的事,治理污染们的责任,而许多地区的环境管理部门又在从事污染治理。各级环保部门都存在着分歧,有的认为环境保护局就是治理污染的,有的认为环境保护局主是管理和监督职能,治理污染的。环境责任划清楚,就难以推环保事业的发展。

为此,环保法中明确规定:谁污染谁治理。从而划清了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,也明确了环境部门的管理职能。据这条原则还规定了征收超标排污费。

这是条中国式的创举,仅促了污染的治理,而且对于强化国的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机构的能建设,都发挥了至关重的作用。

三是规定了环境影响报告制度。环保法规定,凡属新建。改建。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,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才能行设计。

这是从国外学的,当时这种制度只在有数的几个国家中施行。这项先评价建设的制度,有助于正本清源,是预防环境污染的积极措施,这项措施写环境保护法里,奠定了环境保护在国基本建设中的法律地位。

四是规定了“三同时”制度,为了控制工业污染,从70年代初试行种“三同时”的法,即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,必须与主工程同时设计,同时施工,同时投产。

实践证明,这是控制工业污染的有效手段。把这项士生土的中国环境保护的经验写法里,使之成为了项控制环境污染的重措施。

1982年秋,有曲格平授参加的次国务院常务会议,万里提环保作为项基本国策的建议。同年底,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的会议,李鹏代表国务院所的报告中宣布:环境保护是项基本国策。

1982年,经国务院批准,环境管理机构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,单列入政府序列,把环保局正式改为国家环保局,但隶属关系

这种隶属关系直到1988年机构改革中才宣告结束。

国家环保局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正式分,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局,曲格平授继续任局。在此期间,国家环保局抓了环境法规的起草。全国陆续颁布了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,《气污染防治法》和《污染防治法》,环境立法步伐的明显加,与环境保护是项基本国策的确立是分开的,三环境政策思想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台,说明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渐趋成熟。

发达国家在对环境的治理都只提法,只管两头,就工业企业说,只管建设的影响评估和建成投产是否环境达标。如果达到环境标准,那就对起,只能产,只能关门吉,绝没有别的什么话好说。

中国除在两头管理外,还给予中间引导,如果建成环境影响达标,还子打,有限期治污说,这里有点中国式的仁义德了。

在环境投入,发达国家推行的是标准,投入,严,中国是发展中国家,实行的是逐步提环境标准,断提环境投入的方式,期望在有限的资金投入,达到控制污染的最的效果。似乎又有些理想主义的彩和奢望了。

1992年6月3至14国在巴西里约热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会,183个国家派代表团、102位国家元首或是政府首脑席了会议。

以李鹏总理为团、曲格平授为副团的中国代表团行60多参加了会议。

这次会议,与曲格平授20年参加的斯德环发会,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,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化,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卓有成效。

1990年曲格平授年60岁,提辞去国家环保局局的职务,国务院领导到1993年政府换届时再

1992年底曲格平授被山东省选为全国代表。

在1993年3月八届全国次会议,曲格平授被选为主席团成员,接着又被选为八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、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。1993年6月,曲格平授正式离开了任职11年之久的国家环保局局的职位,到全国环资委任职,时年63岁,已经在环保战线工作了40多年。

曲格平授和中国的环保立法

1993年通电视,报了河南小造纸厂污染

[章節報錯] [推薦作品] [尋找更多新章]
目錄
大家正在讀
作品大綱 返回介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哈奧中文網(2025) 版權所有
[切換簡體版]

聯絡我們:mail

周4 1:34